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非站长允许不得发放广告。违者封号!

美獾小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4|回复: 0

乾 隆 已经意识到英国可能侵华

[复制链接]

1436

主题

1535

帖子

515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8
发表于 2015-1-19 16: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津教授:乾隆已经意识到英国可能侵华腾讯文化崔莹2015-01-19 07:51
[url=]我要分享[/url]
313




[摘要]英使的首次访华,让乾隆感受到的是英国对清朝的威胁,乾隆认为军事防御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对于外交礼仪斤斤计较。





英大使出使中国前,英国已有的“大使向中国皇帝”单膝下跪的漫画




沈艾娣教授

腾讯文化崔莹发自爱丁堡

研究中西方近代交流史,离不开一封著名的信札——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访华,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写了一封信。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齐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因为这封信,乾隆被认为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傲慢拒绝乔治三世的通商要求,导致中国错失主动打开世界大门的机遇。

事实果真如此吗?1月14日,牛津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者沈艾娣教授(HenriettaHarrison)在爱丁堡举办讲座,深入解读此信。她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大众看法——她认为,这封信只是乾隆的一个外交策略。当时乾隆感受到的,是英国对清朝的威胁,而非盲目自大,对外交礼仪斤斤计较。

沈艾娣38岁时被哈佛大学聘为历史系正教授,目前已出版了五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著。结合讲座以及正在做的研究,沈艾娣在爱丁堡大学附近的咖啡厅,接受了腾讯文化记者的专访。





传达圣旨的官员

信只是乾隆的一个外交策略

1793年,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已成为西方强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带领使团,以庆贺乾隆生日为由出使中国。此次访华被视为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接触。马戛尔尼向乾隆递交了乔治三世的信:希望两国互通有无,允许英国派驻中国使节,禁止随意加税,保障传教自由……83岁的乾隆给乔治三世回信,几乎拒绝了对方所有请求。

腾讯文化:你的讲座主题是“1793年,乾隆皇帝写给英国乔治三世国王的信”。据说这封信在英国很有名?

沈艾娣:对,在西方,几乎所有人都熟悉这句话:“我国从不稀罕你们那些奇怪而精巧的玩意儿,对你国制造的货物也无特别需求。”它源自乾隆给乔治三世国王的回信,在《牛津引语词典》中可以找到。如果学生参加英国A-Level历史课程考试,很有可能会被要求分析这段引语,继而分析清朝的外交。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封信成为西方学者解释当时的中国自以为是,没有意识到西方的强大和西方文明的证据。这封信还给人们这样的信息——乾隆皇帝很愚蠢,他以为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向他朝贡,但是他高傲地把对方拒绝了。并且,从“奇怪而精巧的玩意儿”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所拒绝的,正是西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产物。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这封信同时表明当时的中国并无“平等外交”的观念,实行的“磕头礼仪”是和欧洲遵守的主权平等原则对立的。直到今天,许多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据此解释今天的中国正在重建世界秩序,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我的观点是,这些解读并非正确。写这样一封信,只是乾隆当时的外交策略,不是他真心在想的。

腾讯文化:那你认为,乾隆当时内心真正在想的是什么?

沈艾娣:当时乾隆对英使访华的真正反应是:认为英国对于清朝是一种军事威胁。乾隆故意找理由,用这样一封信回绝英使的各种对其有利的要求,希望对方赶紧走。同时,乾隆也担心他这封回信会触怒英国,导致对方开战,于是紧急部署沿边防御。

我至少可以用两点来证明:第一,乾隆对西方的科技非常感兴趣。当时天主教耶稣会始终与清代皇室交往,在马戛尔尼到访之前,早已将西方“奇怪而精巧的玩意儿”带给乾隆。乾隆本人收藏了很多高档的西洋钟表,包括英国十八世纪的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它由伦敦著名钟表匠詹姆斯·考克斯制造。乾隆还收藏了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舍尔发明的反射性望远镜。

第二,最近,美国学者马世嘉(MatthewW.Mosca)出版的著作《从边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变》表明,在马戛尔尼到访中国的同时,清朝逮捕了一个廓尔喀族人间谍,从他那儿了解到,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乾隆意识到英国对喜马拉雅山外造成的威胁。

近些年,这两种观点已经被西方学者们接受,但乾隆帝自大、对英国无知的观点,继续被用于英国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被学生们引用,被西方的媒体引用。

腾讯文化:你在挑战英国课本中的中国近代史?

沈艾娣:英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首先通过这些教科书,这其实是18世纪西方和中国的外交史,需要重新编写。

腾讯文化:是谁首先解读这封信,并据此认为乾隆傲慢无知的?

沈艾娣:实际上,这种解读最初源自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他们基于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选择发表了清代历史档案中的一部分利于他们观点的文件。他们的观点通过美国学者费正清,传达给西方的学者。后来在西方,这封信自然而然地成为解释清朝“闭关锁国”外交政策的证据。

腾讯文化:请具体说明一下。

沈艾娣:1928年,陈垣﹑沈兼士和许宝蘅一起合作出版《掌故丛编》,发表了故宫博物馆院藏的清代宫中﹑内务府﹑内阁大库和军机处的部分档案。当时待选的文件有600个,他们只选择了47个发表。这47个文件,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他们中有人曾是同盟会会员,有很强烈的反满情绪,再加上当时是国民党执政,这些学者为了自己的“饭碗”,更要挑选对清朝、对满族不利的文件。这些被选中的文件,主要涉及皇帝开展的各种运动、边疆防御政策以及文字狱等,也包括这封乾隆给乔治三世的回信。

但是他们没有发表任何马戛尔尼大使离开北京之后的文件——多数和军事防御有关。乾隆拒绝了英国的所有请求后,推测英国会对中国开战,所以下令要求各地做好军备工作,防御英军进攻。

《掌故丛编》让大家有一种错觉:乾隆对英国的力量一无所知,高傲自大,只在乎细枝末节的礼仪。1937年,外交史学家蒋廷黻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中国近代史》,首次把中国近代发生的所有冲突都归结于中国的朝贡体制。他认为,“西洋人来到中国,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蒋廷黻同时指出,鸦片战争由中西不平等的问题导致:“鸦片战争前,中国不能平等地对待西方国家,所以,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不能平等地对待中国。”

在牛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美国学者费正清认识了蒋廷黻。他来到中国,一面进修汉语,一面师从蒋廷黻进行研究。费正清和中国学者邓嗣禹一起,支持蒋廷黻的观点,并于1941年发表《论清代的朝贡制度》,1954年发表《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他们总结,中国的朝贡体制是中国不能够现代化的关键原因,并且,因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国不能平等对待其他国家,不重视科学,而西方讲究平等,重视科学,导致中西方的各类冲突。他们也引用了这封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舞台剧的一幕

英国人用这封信为鸦片战争自圆其说

沈艾娣注意到,在英国的教科书里,中国近代史从马戛尔尼访华开始;在中国的教科书里,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在中国教科书中,这场战争被定义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

腾讯文化:你是怎么发现这封信的“字面含义”并非乾隆本意的?

沈艾娣:1996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出版,军机处、宫中档、内阁、内务府的全部600个文件公布于世。这些文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我一页页地读了这些材料,然后对马戛尔尼访华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读之前,我想可能会看到很多关于“磕头礼仪”的文件,然而并非如此。只有一两个文件与“磕头礼仪”有关,是乾隆皇帝抱怨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的——后者曾指出乾隆不该希望人人向他磕头。我对这样的发现很惊讶。

还令我惊讶的是,马戛尔尼离开北京时,乾隆颁布了很多加强军事防御、防止英国袭击的文件。乾隆下令各地严守海防口岸,大意是:英国要求我们划出舟山或广州附近的小岛,供他们居住存货,方便和我们进行贸易。我们不仅要严守海岸线,还要做好防御的军事准备,特别是舟山和澳门地区。要提前备兵,避免英国人的占领。

乾隆的第二个命令是,英国人可能会对中国发起进攻,需要减税;清朝所有的税务官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收税,不准敲诈,尤其是广东的税务官员,面对大量英国商船,不可以提高税率,给他们进攻的借口。此令之后,大量的信件是关于各地政府如何做好军事防御的。

这600个文件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英使的首次访华,让乾隆感受到的是英国对清朝的威胁,乾隆认为军事防御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对于外交礼仪斤斤计较。

查看19世纪中国人记载的历史,也会发现,他们同样把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和英国对清朝造成的军事威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史料证据包括《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1884年的《东华续录》、1839年的《粤海关志》和1838年的《广东海防汇览》等。因此,“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所折射的,实际上是关于清朝针对英国的军事防御。

腾讯文化:从欧洲人的视角看,“马戛尔尼访华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解析是否合理?

沈艾娣:18世纪的欧洲,从来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实际上,国与国之间的等级森严。大家可能会想到1647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标志着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开始,但这并非意味着欧洲王权等级制的终结。欧洲国家的等级由其统治者的级别决定,当时,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声称他们的地位超过国王。而当时的英国设法向奥匈帝国派驻大使,但是被对方拒绝,因为奥匈帝国不认为两国平等。

在法国大革命冲击下,欧洲国与国之间的等级观念才有了改变。以往共和国的级别最低,大革命后的法国虽然也是共和国,但是非常强大,显然不能把它排在欧洲各国的后面。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才首次确立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很显然,有些国家的力量比别的国家大,国与国之间不可能真正平等,平等仅仅是相对外交礼仪而言。

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果不其然,之后的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19世纪关于马戛尔尼出使的记载,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

于是,以下的故事就诞生了:1793年,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寻求贸易合作失败。1816年,阿美士德再度来访,寻求贸易合作失败。清政府一次次拒绝英国合理的贸易需求,所以,鸦片战争爆发——如此,鸦片战争是有道理的。英国人自己不会讲英国是帝国主义,要侵略他国,卖鸦片给它们,于是,他们讲“我们打仗是有道理的”。

所以在讲中国近代史时,英国人继续把马戛尔尼访华的事件放在前面,继续引用这封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继续强调那时的中国自大愚昧,对别国不平等,继续讲这个能够为鸦片战争“自圆其说”的故事。

腾讯文化:在英国可查的资料里,再次提到乾隆皇帝写给乔治三世的这封信,是什么时期?

沈艾娣:这封信被保存在东印度公司,没人再去查看。直到1884年《东华续录》在中国发表,这些信息也被翻译成英文。1914年,布兰德和白克豪斯根据《东华续录》的内容,合著《清室外记》。这本书成为西方的热销书,但是书写得很八卦,像是清朝的肥皂剧。它收录了乾隆写给乔治三世的信的全部内容。1916年,上海的中国书局出版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翻译是陈诏先、陈冷汰。





乾隆皇帝

正在写马戛尔尼的中国翻译

2013年,沈艾娣的《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在中国内地问世,并入选《纽约时报》中文网、新京报好书榜。有人认为,这本书揭示了中国近代乡贤的现代化之痛。近年来,以一个人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微观史写作越来越受关注,沈艾娣也在将这种写作继续下去。

腾讯文化:你怎么会对这封信感兴趣?

沈艾娣:我原本研究的对象是随马戛尔尼到中国的翻译李自标——我的上一个研究与山西的传教士有关,而李自标在山西做了很长时间的传教士。然后在了解李自标的生平时,我发现他在意大利学习做神父,做过马戛尔尼大使的翻译,觉得他的故事很传奇。遇到这个有意思的人物,肯定不能放过!

在研究他的过程中,我发现西方学者对乾隆致信乔治三世这段历史的认知非常有问题,很多观点仿佛都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看法。所以我就花了一些时间,搞清楚这封信的来龙去脉。我目前主要的精力是研究李自标,为他写传记。

腾讯文化:李自标的故事,是否和你《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传记》一书的主人公刘大鹏的故事类似?

沈艾娣:不一样。刘大鹏是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作为乡下的私塾先生,他对历史和大事件,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李自标就不同。他十多岁去意大利学习做传教士,能讲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后来成为马戛尔尼访华的翻译,对中英交流起到一些很重要的作用。

在那个时代,懂中文的翻译并不好找——清朝皇帝下令,任何人胆敢为外国人做翻译、传递信息,将被判死刑。当时,马戛尔尼委派他的副使斯当东到欧洲大陆到处寻找翻译,后者在巴黎、歌德堡、哥本哈根及里斯本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巴黎的教会人员告诉他,在罗马梵蒂冈可能会有中国人。去了之后,他发现对方早已去世。

这时,梵蒂冈的神父告诉斯当东,在那不勒斯有学做神父的中国人。最后,斯当东在那不勒斯传道会所办的华人书院找到了这些中国人。听到消息,他们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免费回中国!这些中国人在那不勒斯生活了20多年,都十分想回国,但船费很贵,书院无力负担。斯当东说需要两名翻译,结果有4人报名。--这下难题可解决了!这个书院目前已经成为一所东方大学,专门教东方语言。

2014年夏天,我去了这个书院,找到当年的档案。我发现李自标是少数民族,原籍甘肃武威。因为担心被砍头,李自标说自己是英国人,他换上英国的军装,配戴军刀,改用英国名字。李自标很聪明,很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关系,但是他又很诚实。在中国时,一次他和和珅说话,和珅悄悄对他说:“我们知道你是中国人,也知道你的家人是谁。”后来英国使团离开北京,李自标完成使命,留在了中国。

腾讯文化:你如何了解这个去世多年的人?

沈艾娣:我去了李自标的老家武威。我在那不勒斯书院的档案馆,查到他哥哥给他写过信。他哥哥做过清朝绿营守备,在四川金川打过仗,我可以从他哥哥的材料中了解他的材料。

很有意思的是,在武威,很多人也知道李自标,可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知道。我尝试找他们家的家谱,但没有找到,只找到一些类似的资料。大概因为他信天主教,他家的后代不信教,就重新做了家谱。

我推测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李铭汉是李自标的家人。他也来自宁夏武威。但是我找不到李铭汉的前几辈是谁,我还在找。

因为是神父,李自标没有孩子。他的哥哥有孩子。我了解到,李铭汉的儿子是李于锴,李于锴的次子李鼎文现在90多岁,定居新西兰。

腾讯文化:我发现,从《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传记》到关于山西传教士的书《传教士之诅与一个中国天主教村庄的其他故事》,到这本未来的李自标传,都和山西有关。

沈艾娣:对,这三本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山西。这些都可以算是山西的近代史。我做的是地方史研究,需要了解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建立密切关系,建立了就好好用,不能浪费啊。还有,山西是很少人研究、很值得研究的地方。我希望将来可以用英文写一本山西省的近代史,这也是我的“野心”。

腾讯文化:李自标之外,你还想写谁?

沈艾娣:我要同时写另一个有意思的翻译——英国副大使斯当东(GeorgeLeonardStaunton)的儿子小斯当东(GeorgeThomasStaunton)。当时他只有10多岁,跟爸爸一起随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在船上生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跟中国的神父学习汉语。他很聪明,学得很快。从马戛尔尼以及斯当东的日记得知,小斯当东在这次出使中国的行程中也担任了重要的翻译。因为能说中国话,小斯当东还得到乾隆皇帝的恩赏。

更有趣的是,1816年,他跟随阿美士德英国使团,以副使身份再次访华。他的汉语水平很厉害,翻译出版了《大清律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美獾小屋 ( 京ICP备14027566号  

GMT+8, 2025-1-10 05:19 , Processed in 0.07032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