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张婷)近日,《华盛顿邮报》披露了
英国大型医学学术机构BioMed Central撤刊了43篇文章,其中41篇论文来自中国作者。据BioMed Central网站发布的公告,撤刊这批论文的主要原因是发现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这些论文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
这家医学类学术出版商总部位于英国,共拥有277个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
同行评审是通过专家阅读手稿后决定赞成或否定论文是否可发表的一种评审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学术文章的真实性。
43家国内医院高校被点名
此次43篇论文被撤回的原因是,此出版机构通过一项“详细、周密”的调查,认定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程序中作假。BioMed Central给出的撤稿链接中,43篇被撤论文中有41篇来自中国作者。被撤文章的名单显示,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等43家中国大学和医院被点名,其学者或医生涉嫌学术造假。
BioMed的副总编辑吉吉莎·佩特尔(Jigisha·Patel)在出版方网页的一篇博客写道,BioMed Central开始质疑这些论文的真实性是发现了同样的评审员审评不同类型的文章,这在高度专业的领域中是非常不正常的。他们追踪到这些评审员中的部分科学家,而这些科学家表示根本没审阅这些手稿,有他人冒充顶替了他们的名字。
医生称忙于手术无暇科研
昨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成都某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白某,他是此次被撤刊的作者之一。他表示,自己作为合作作者撰写了医学论文,随后投稿给一些杂志,由杂志再向其他学术期刊投稿。他称不清楚这些杂志在投稿过程中是否捏造了同行评审数据,但他承认自己及他知道的许多医生在争取论文发表的过程中需要支付一些“投稿费”。但他没有透露其具体数额。
这名医生称,医生平时接待病人、进行手术,工作压力非常大,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但在评职称、升级时却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许多医生就会支付一些费用争取发表论文。
■ 专家观点
逐步放开评职称与论文关联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吉永华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中国医生在发表论文中存在学术造假问题,他并不惊讶,之前已发生过多次。
吉永华说,类似事件已严重影响到华人学者在海外学术圈的声誉。“我有很多学生在美国,都告诉我现在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论文时被审查得很严格。甚至就算你发表了论文,别人也不会认可你,觉得你发表的论文不可信。”
吉永华分析,中国的医生多的时候每天要接诊七、八十位病人,还有繁重的手术任务,根本没时间搞科研。将医生的职称与论文发表数挂钩并不合理。“医生能做好手术、治好病人已经不容易。”此外,中国的高校、医院及学术机构对论文造假行为处罚力度都不够大,除非影响特别恶劣,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吉永华建议,中国医院应逐步放开医生评职称与论文发表数量的关联。
41篇被撤的论文涉及的中国医院名单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胸科医院
3、成都军区总医院
4、中国人民解放军452医院
5、安徽省立医院
6、同济医学院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
7、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8、嘉定区中心医院
9、上海浦东医院
1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医院
11、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12、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东方医院
13、武汉中心医院
14、烟台毓璜顶医院
15、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6、上海交大附属第六医院
17、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18、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19、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20、沈阳第五医院
21、沈阳第九医院
2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
2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2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5、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26、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2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2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十医院
29、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30、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32、西安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33、空军总医院
3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5、济南军区总医院
36、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7、河南省人民医院
38、成都军区总医院
3月27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英国一家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日前撤销了43篇论文,原因是认为peer-review(同行评审)程序作假。被撤回论文的不完全名单显示,其中有4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的大学和医院(名单附在文末)。
据《中国科学报》消息,这家出版商是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该集团共发行277种同行评议期刊。该集团研究诚信部副总编Jigisha Patel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更广泛的问题,涉及到如何判断科学家的诚信。”
参考消息网援引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27日报道,与此同时,出版伦理委员会(一个包括各种学科在内的组织,会员包括9000多名期刊主编)发表了一项声明,表示这一问题的范围可能更大。声明说,该委员会“了解到有人试图操纵不同出版商的好几家刊物的同行评审过程”。声明说,这些期刊现正在审查原稿,以决定需要撤回多少论文。
有专门的人员已经统计出在过去几年该集团因为假的同行评审共有170次撤消论文。
同行评审是一个旨在保证学术论文真实性的数据核实过程,专家在阅读论文后决定该论文能否出版。由于研究人员越来越渴望得到认可、褒奖以及学术上的发展,甚至不惜为此铤而走险,所以整个同行评审体系近年来开始接受审查,一些缺陷和不足浮出水面,包括敷衍评审、给友情分甚至还有彻底的学术欺诈。
科技日报记者在对部分被撤销文章的作者单位进行核实过程中,一位暂时不愿透露信息来源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么大规模公开拒绝中国学术界论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对中国学术界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强调说,涉及其单位的文章第一作者都是导师级通讯作者,属于业内“大腕”,声誉明显受损。
去年,在一个众所周知的丑闻中,声学领域的《振动与控制》期刊由于发现了“同行评审和引用团伙”的存在而一次性撤回了60篇论文。该团伙捏造假名或冒名提交评审,其成员大多是来自台湾的学者。
“同行评审”出大事了
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在撤回每篇文章时,附带了一小段解释:“我们很遗憾地撤回了这篇论文,因为同行评审过程受到不当影响和危害。因此,这篇论文的科学诚信无法保证。系统而详细的调查表明,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为大量论文提供潜在同行评审人的造假细节。”
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许多国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重要一环,出版方通过让同领域专家阅读论文,从而判断是否录取投送的稿件,以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
“同行评审造假的问题正在影响整个学术期刊出版,我们也深受其害。”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科研诚信部副主任吉基莎·帕特尔(Jigisha Patel)去年11月写道,“这种造假行为的方式多样化,包括论文作者提前让朋友们提供正面评价,精心设计同行评审圈,圈子里的评审人相互评价各自的论文,以及模仿真实的评审人,甚至捏造完全不存在的评审人。”
匿名业内人士称,“目前,我们正处在自查自纠阶段,尚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具体有了明确消息,会主动跟媒体沟通并披露详情”。
“第三方机构”若隐若现
去年学术出版界就曾发生一件大丑闻。声学领域杂志《振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一次性撤回了60篇论文,因为这些论文的多数同行评审人来自中国台湾,而其中有不少人使用了假名。
多年来,“撤稿观察”博客一直跟踪论文的诚信问题,现代生物出版集团的此次撤稿事件就是由该博客曝光的。博客两位编辑伊凡·欧兰斯基(Ivan Oransky)和亚当·马库斯(Adam Marcus)统计,近年来他们发现了170起论文撤回事件,全部是因为同行评审造假。
去年12月,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意识到当下“同行评审造假”已自成体系,这一不当行为似乎是由大量第三方机构主导而成。
帕特尔表示,“从我们期刊上被发现的论文来看,造假的水平比想象更复杂。作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是推荐评审人很相似,这表明复杂的造假机制背后,可能存在一个第三方机构操纵一切”。
接受本报采访的匿名业内人士也推测,“杂志会由为投稿文章委托第三方机构的评审专家进行公开评审,但如果因为安全漏洞名单被泄露,一些作者可能有机会与评审专家私下取得联系”。他说,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学术伦理和道德问题,“公开被拒”说明“我们自身一定是有问题的”,但具体细节还需要调查清楚后公布。
目前重点是“挽回损失”
帕特尔表示,此次事件“不能代表中国普遍的问题,我们发表过很多有公信力的中国科研论文”。
匿名业内人士表示,他们已经核实本单位被撤回的文章自身并不涉及数据造假问题。“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尽快挽回损失”。
他认为,首先是挽回论文本身的损失,如果问题只出现在第三方评审程序上,单位应出面帮助作者与该出版集团沟通协调,由杂志选择一家有良好信誉记录的另一家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重审”;其次是国家“一定要有相关部门出面协调此次大规模论文被撤事件造成的中国学术界声誉受损影响”。
当记者追问是否有过先例时,该人士表示并不知晓具体应该由谁来协调,“因为这种事情实属罕见”。
当科技日报记者联系上海某医院采访事宜时,被明确告知“我们医院不接受采访了”。本报联系的另一当事机构宣传部门主管表示“要上报领导后再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尚未获得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