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非站长允许不得发放广告。违者封号!

美獾小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6|回复: 0

06-21【核心向】护甲穿透机制之谜

[复制链接]

634

主题

2119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145
发表于 2014-6-25 13: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hillin

【预警:一大波枯燥的数据和文本来袭】
近一年前,我和我的搭档在开发装甲密档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所有车辆的履带在碰撞模型上都被建模为一个封闭的盒子。想象你拿着一个纸箱和一把匕首,如果要扎穿这个纸箱,匕首势必要穿透纸箱的两个面。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发炮弹要穿过履带然后击穿车体造成伤害,履带的厚度要计算两次。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做了一些实验。实验的数据没有留存下来,实验的方式也比较粗糙:选择一辆黄鼠狼II作为靶车,用25mm穿深的AP弹近距离垂直射击其侧面被履带覆盖的地方。黄鼠狼II的侧面车身护甲是15mm,履带厚度10mm。那么,如果履带厚度只计算一次,侧面等效护甲为25mm,那么25mm穿深的炮弹将会有50%的击穿率;如果计算两次,等效护甲将上升为35mm,击穿率为0%。



实验结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接近10%的击穿率。这本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数据,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定性地认为履带在这里提供了额外的护甲,于是得出了履带的厚度要计算两次的结论。

然而就在前不久,一位德国朋友BirgerNeick,以其德国工程师著名的机智、敏感和严谨性,重新做了这个测试,然后告知了我他的测试结果。Birger是在WoT理论界很有名望的一个人,之前WG将伤害分布由2σ调整为3σ,就是由他的研究结果推动的(简而言之,在此之前,炮弹的伤害分布更加分散,且有很高几率出现最高或最低伤;修改后炮弹的伤害分布更加集中在平均值附近)。

Birger做了若干组测试。首先,他使用38nA射击黑豹的侧面。炮弹穿深为62mm;黑豹侧面的护甲,如果履带只计算一层,就是65mm,此时的理论击穿率为28%(=1-NORM.S.DIST(((65-62)/(62*1.25-62))*3,TRUE));计算两层,厚度为90mm,击穿率为0%。测试一共射击了256发炮弹,穿透44发,击穿率为17.2%。从这个击穿率逆推,相当于侧面护甲为66.75mm——显然,履带的厚度只计算了一层。实际击穿率和28%的理论击穿率有一些差距,但是可以初步认为是误差所致。

第二次测试的靶车是VK3002M。这辆车的侧面护甲是40mm,履带20mm,也就是总厚度60mm(现在我们已经默认履带厚度只算一层)。炮弹依然是62mm穿深,那么理论穿透率为65%。256次射击之后,穿透了142发,穿透率53.6%。逆推出来的实际护甲值是61.55mm,依然比实际值要高一点。

第三次测试靶车E-25,侧面护甲30+25=55mm;62mm炮弹的理论穿透率是91%。实际测试284穿251;穿透率88.4%;测试护甲又比实际值高了1.12。

我们的『履带厚度应该计算两次』的理论不必多言,显然被证明是错的了。但其实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由于测试的射击次数已经足够多,数据的置信度已然不低,然而诸多测试都显示实际护甲高于标称值,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额外的护甲是由履带提供的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Birger进行了另外几组测试。这次他只射击侧面装甲,不碰履带。首先他用VK3601H作为靶车,侧面护甲60mm,炮弹依然是62穿,理论击穿率65%。结果是310穿82,穿透率居然只有26.5%!这也就意味着,侧甲的测试厚度可以达到64.98mm。

为了排除炮弹的影响,Birger将射击者换成了一型突击炮,穿深依然是62mm。结果是442穿112,穿透率25.3%,侧甲测试厚度65.15mm——与上一组测试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靶车换成虎式,同样是60mm的侧甲,这次208射103穿,穿透率达到了49.5%,但仍然低于理论上的65%。侧甲测试厚度为62.06mm。


除此之外,Birger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小规模测试,射击次数都不超过100发,因此置信度较低。但这些测试全部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就是实际穿透率要(远)低于理论穿透率。这些测试里唯一正常的是Pz.Sfl.Ivc(194穿)攻击鼠式侧甲(185mm),理论击穿率82%,实际为71.6%,尽管实际值仍然低于理论值,但属于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这些测试的结果,其实也包括一年前我们做的那些测试,无不指向一个神秘的问题:是否车辆的实际护甲值比标称的要高?在与Birger的交流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1) 测试存在错误?由于Birger是在很近的距离(20m)垂直射击目标装甲的,因此我们很快地排除了这种可能;


2) 服务器和客户端使用的碰撞模型不同?作为一个游戏开发者,我不喜欢这种假设,因为这意味着无意义的额外工作量;

3) 尽管QA一再否认,装甲同质化系数依然存在(早期时WoT有装甲同质化系数的设定,即认为即使装甲厚度相同,由于钢材的品质不同,装甲的等效厚度也不同,比如德国的100mm就比苏联的100mm硬。这个设定后来被取消了)?这是阴谋论,但也是最有潜力的一个假说。回顾对VK3601H的两次测试,其侧甲的测试厚度明显且稳定地高于理论厚度;

4) 存在着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游戏机制?例如,降低小口径主炮的穿透能力?这一点从直觉上来说也很难说得通。

但是需要承认的是,这些测试的射击还不够严谨。测试中使用的靶车都是德国车,攻击者也基本上是德国车。如果要验证同质化系数的假说,应该对前后装甲都进行相同的测试。另外,除了鼠式的这组测试外,其他测试的穿深和靶车护甲都在60mm附近,因此还需要更全面的测试以提高说服力。


接下来,我们将会进行更多的测试,并且在欧服论坛上开贴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做一些测试,并告诉我们结果。你可以联系我来获取详细的测试步骤。我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且在此通报。

最后,感谢阅读


呼叫 @龙井S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美獾小屋 ( 京ICP备14027566号  

GMT+8, 2025-1-8 11:50 , Processed in 0.0659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